西藏生死书:一日一课
点击量: 发布时间:2025-09-22 02:25:19

  《西藏生死书:一日一课》是《西藏生死书》的精华普及本。索甲仁波切从《西藏生死书》精选365段灵性文字,一天一篇,随春花、夏风、秋叶、冬阳一起感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。一年365日,修行365页。引导读者感悟智慧,摆脱烦恼,获得内心的平静。《西藏生死书:一日一课》中包含了索甲仁波切对佛法的领悟、修行的指导,给人充沛的活力、广阔的心灵和直指人心的温暖。

  索甲仁波切,出生于西藏东部的康巴,年幼时即被认证为具观圣者大伏藏师托顿索甲的转世。他由上师蒋扬钦哲秋吉罗卓视如己出般扶养成人,并在上师的亲自指导下,接受了西藏的传统训练。

  1971年仁波切进入剑桥大学研读比较宗教学,同时继续跟随藏传佛法大师敦珠仁波切和顶果钦哲仁波切修法。1974年开始弘扬佛法。近四十年来,他不断观察现代人的生活,同时思索如何让来自西藏的智慧抚慰现代人急躁、不安的心灵,予之以平和、宁静。

  我们有多少人就像故事中的穷人,被所谓“动的惰性”搞得团团转呢?惰性自然有不同的表现:东方的惰性和西方的惰性。东方的惰性在印度表现得*为淋漓尽致,包括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,无所事事,逃避任何工作或有用的活动,茶喝个没完没了,听电影歌曲,收音机开得震天响,和朋友瞎扯;西方的惰性则大异其趣,一辈子都忙得身不由己,没有时间面对真正的问题。

  如果我们观察自己的生活,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,我们一生都在为无关紧要的“责任”忙碌。有一位上师把它们比喻为“梦中的家务事”。我们告诉自己,要花点时间在生命中的大事上,却从来找不出时间。即使是早上刚起床,也有一大堆事要做:打开窗子、铺床、冲澡、刷牙、喂狗、喂猫、清扫昨晚留下来的垃圾,发现糖或咖啡没了就出去采购,做早餐……一大堆数不完的名堂。然后,有衣服要整理、挑选、熨平,然后再叠好,还要梳头发、化妆。 整天的时间都被电话和琐碎计划等许多“责任”占满,一筹莫展,也许称之为“不负责任”还比较妥当。

  丧亲之痛也会尖锐地提醒你,在日常生活中不愿表达你的爱和感激或请求宽恕的后果,如此可以让你更关心那些目前还活着的亲人。库伯勒·罗斯说:“我试着教人们,当别人还听得见的时候,要把这些话说出来。”雷蒙德·穆迪毕生从事濒死经验的研究,他写道:“我开始了解,在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是多么接近死亡啊!现在我会比从前更小心地让每一个我爱的人知道我的感觉。”

  当你认真观察,就可以发现万物本身并非真实存在,这种非独立存在,我们称为“空性”。让我们来观想一棵树。当你想到一棵树的时候,就会想到一个明确的物体。在某个层次上,就像海浪一样,树确实是明确的物体。但当你仔细观察,就会发现,树毕竟没有独立的存在。细细思考,还会发觉,树可以化解成一个极微细的关系网,延伸到整个宇宙。落在树叶上的雨,摇动树的风,滋养树的土壤、四季和气候,乃至日月星辰之光芒,都构成树的一部分。当你继续想下去,就可以发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成就这棵树:任何时刻,树都不能独立于其他事物;任何时刻,树的本质都在微细变化中。这就是我们所谓一切皆空,一切皆无法独立存在。

  当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心性时,他们将会珍惜自己生存的世界,知道它多么美好,并乐意为保存这个世界而奋斗。很有趣的是,藏语中“佛教徒”发音为“nangpa”,意译为“内省的人”—从心性而非从外寻找真理的人。佛教的一切教法和训练,都只针对一个目标:往内看心性,从而摆脱死亡的恐惧,帮助我们体悟生命的线日

  佛教禅师知道心多么有弹性和可塑性。如果我们训练它,什么事都办得到。事实上,我们早已被轮回训练有素。我们被训练去嫉妒、执取、焦虑、忧伤、绝望和贪婪,被训练得一旦面对刺激就暴跳如雷。其实,我们已经被训练到非常严重的地步,不必努力去激发,这些负面的情绪就会自动生起。因此,一切都是训练和习气的问题。如果我们对自己诚实,就会清楚,把心投入混淆的状况中,很容易成为迷惑阴郁的专家,耽于沉溺,不自觉而坚定地屈服于它的支配。在禅坐中,让心致力于解脱妄想,我们将发现,只要有耐心、纪律和正确的训练,时间一久心会自动解开自己的结,并认识本有的喜悦和清明。

  你会对一切还没有证悟真性的众生,自然地生起慈悲心。它是如此无边无际,如果眼泪可以表达的话,你会不停地哭泣。当你证悟心性时,不仅会生起慈悲,而且会生起许多善巧方便。而且,你将自然地解除一切痛苦和恐惧,诸如对于生、死和中阴身的恐惧。如果你想描述这种从证悟产生的喜乐,诚如诸佛所说,即使你将世界上的一切光荣、喜悦、快乐和幸福都聚集在一起,也不及你证悟心性时经验到的喜乐的千万分之一。

  心性藏语发音为“rigpa”,是指本初、纯净、原始的觉知,称得上当下明智、清晰、辉煌和觉照的本觉。它是永远不受变化或死亡触及的。目前,它就隐藏在我们的心中,在凡夫心中,被我们急速变化的心念和情绪蒙蔽。就好像一阵强风可以把云吹走,露出光芒四射的太阳和广阔的天空,在某些特殊的情形下,某种启发也可以让我们揭开且瞥见这种心性。这些灵光一现固然有许多深度和程度,但每一种深度和程度都可以带来某种了解、意义和自由,因为心性就是了解的基础。

  一种有用的禅坐方法是把心轻轻地放在一个对象上。你可以使用一个自然美丽的对象,让自己产生特别的灵感,譬如一朵花或一颗水晶。然而,具体表现真理的东西,诸如佛像、基督像,特别是你上师的像,会更有威力。上师活生生地把你和真理联结在一起;由于你和上师的师徒关系,只要看着他的脸,你的自性就会与灵感、线日

  所以,我们应该记住,真正的老师是真理的发言人,是真理慈悲的“智慧展现”。事实上,一切诸佛、上师和先知都是这个真理的化身,以无数善巧、慈悲的形象示现,引导我们通过他们的教法回归真性。因此,一开始的时候,比寻找老师还重要的是寻找和遵行教法的真理,因为当你与教法的真理接触时,你就会发现你和上师接触了。

  在我的传统里,我们尊敬上师,因为他们甚至比一切诸佛还慈悲。虽然一切诸佛的慈悲和力量永远存在,但我们的业障却阻止我们与诸佛面对面相会。反之,我们可以会见上师;他是活生生的人,会呼吸、讲话、动作,就在我们的面前,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显示诸佛之道:通往解脱之道。对我来说,我的上师们一直是活真理的化身,他们无可否认地显示出证悟可以发生在这一世、这个世界、此地、此时;同时,在我的修行、工作、生命和解脱的旅途上,他们一直是*高启示。对我来说,上师们象征我的神圣誓愿证悟为**要务,直到我真正证悟为止。我充分了解,只有在证悟之后才能完全认识他们的本质和他们无限的宽大、爱心和智慧。

  这种慈悲的大愿,在梵文中称为菩提奇他。“菩提”的意思是证悟的本质,“奇他”的意思是心。因此,我们可以把它翻译为“证悟的心”或简称“菩提心”。唤醒和发展证悟的心,就是让我们佛性的种子渐渐成熟,等到我们的慈悲修行变得圆满和周遍一切时,那颗种子必将庄严地开花成佛。因此,菩提心是整个修行的源泉和根。正因如此,在传统里,我们才会如此迫切地祈祷:

  观照死亡,可以加深你的“出离心”。出离心,藏文发音为“ng?jung”。“ng椤钡囊馑际恰叭肥档摹被颉氨厝坏摹保癹ung”的意思是“走出”、“出头”或“出生”。时常深入反省死亡,可以让你发现自己正从习气中“走出”,通常带着厌恶的感觉。你开始发现自己越来越能随时放下它们,*终顺利地从习气中解脱出来,诚如上师们所说的“好像从奶酪中挑出毛发”那般容易。

  中阴教法源自古老的《大圆满密续》。它提到有一只神话中的鸟,名叫金翅鸟,一出生就已经发育完成。这种影像象征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完美无瑕的。金翅鸟的后代,在蛋里就已经羽毛丰满,但在出来之前并不会飞,一直要等到蛋壳破裂,才能够一飞冲天。同样的道理,上师告诉我们,佛性被身体隐藏,一旦身体被舍弃了,佛性将大放光明。

  “见”又是什么呢?它无非是看见事物如本来面目的实际状态:它就是了解真实的心性即万事万物的真实本性,它就是领悟心的真性即绝对真理。敦珠仁波切说:“见就是对原原本本的觉醒的认识,它包含一切事物:感官的认知(能)和现象的存在(所)、轮回和涅槃。这种觉察有两个层面:绝对层面的空和相对层面的表象或感受。”